每次的一對一陪伴時光,對我來說都像是一場溫柔又深刻的心靈旅行。不是要「教」孩子什麼,而是讓我們有機會「聽」見孩子沒說出口的心事。
家姐跟我分享的另一件事:「媽媽,我覺得爸爸最近好像比以前兇了。」
我心一緊,輕聲她問:「怎麼說呢?」
她小聲補充:「以前爸爸從來不會罵我,但昨天他就很兇地責備我,我不喜歡他這樣……」
情緒背後,其實是「我需要被理解」
聽著她的話,我其實心裡有一萬句想說。作為媽媽,我知道那天她的行為並不合適,因為餸菜不合他的胃口而離開飯桌被爸爸責罵,沒有尊重家人的心意,也不應該因為一時的不滿就離席。但那一刻,我深呼吸,告訴自己——先放下「教訓」的衝動,孩子更需要的是「理解」。
於是我溫柔地回應她:「你是說,因為你不喜歡飯菜所以離開了飯桌,但爸爸責備你,讓你覺得他很兇,你很難過,是這樣嗎?」
她點點頭,那雙眼睛閃著委屈。
換位思考,是孩子情緒轉化的關鍵
我接著問她:「如果你是爸爸,孩子因為不喜歡菜就離開飯桌,你會怎麼想?」
她歪著頭想了想,說:「我應該會有點生氣,因為這樣很沒禮貌,也不太尊重同桌的家心人。」
我說:「那你會怎麼做?」
她說:「我應該會跟他說,不如先試一口,如果真的不喜歡,可以建議他加點紫菜來配著吃。」
我輕輕笑了:「你這樣的處理方式很好啊,又成熟又溫柔。如果下次再遇到同樣的事,你會怎麼做?」
她沉默了一下,然後點點頭:「我應該會試著吃一點,如果不喜歡就會好好表達。」
情緒教育,不是講道理,而是陪著走過情緒的洪水
我一直相信,孩子不是不知道道理,只是在當下,他們也許被自己的情緒淹沒了,只能用最直接、甚至有點「失控」的方式來表達。但這不代表他們不懂,只是需要時間、需要引導,更需要陪伴。
那一刻,我們沒有誰對誰錯,只有彼此真誠的聆聽與理解。
一對一的時光,是連結彼此的橋梁
在忙碌的生活節奏中,要擠出一段真正「屬於彼此」的時間並不容易。但就是這樣一對一的時刻,讓我們的親子關係有機會更深一層。
我們學會傾聽,也學會在彼此眼中看見對方的努力與心意。
作為父母,我們也在學習如何用愛表達立場
這次的經驗也讓我反思:當孩子的行為挑戰了我們的界線,我們能否放下情緒、用溫和但堅定的方式引導他們學習?不是壓制,而是引導。不是責備,而是理解。
正如我對家姐說的:「你能夠冷靜地思考怎麼處理問題,這就是成長啊。」
寫在最後
親愛的爸爸媽媽們,我們都不是完美的父母。但當我們願意放慢腳步,蹲下身來看著孩子的眼睛說:「我聽見你了,我懂你的感受」,孩子會因為這份被理解而變得更柔軟、更堅強。
願我們每一位父母,都能在這些小小的一對一時光中,重新認識我們的孩子,也重拾親子之間那條最純粹的連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