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Busy Mum Vibes

在朋友的家玩到大爆哭?親子互動中最真實的情緒陪伴

26 8 月, 2025

今天我想分享一個真實的經歷,在朋友家中大女因遊戲而情緒失控時,我如何以溫柔和感性的方式安撫她,同時教導她尊重和接受輸贏的態度。

故事的開始:一場捉迷藏的波折

近日,我帶著孩子到老朋友家中作客。我們的孩子年齡相近,平時一聚會就玩得十分投入,宛如多年的老朋友。這次拜訪,孩子們提議玩捉迷藏,各自發揮創意,躲在沙發後、衣櫥內,甚至窗簾後面,氣氛非常熱鬧。

時間晚了,我們與孩子們約定好規則:玩完最後一局就準備離開。朋友的父親自願擔任「鬼」,孩子們則迅速分散,尋找藏身之處。然而,大女卻總是找不到理想的藏身地點,顯得有些緊張,甚至要求對方父親延長閉眼計數的時間,以便她找到更好的位置。

朋友的父親堅持按原定規則進行,認為既然已約定好計數時間,就不應臨時更改。聽到這話,大女一見對方準備睜眼,瞬間淚流滿面,接著情緒崩潰,哭喊著甚至拍打地面,無法自控。那一刻,現場氣氛變得有些尷尬。身為媽媽的我,心頭掠過一絲尷尬與無助。心想:「在別人家,這樣的場面……要怎麼收拾?」

先處理心情,再處理事情

這句話,成了我當下的提醒。

在朋友家中,當孩子情緒失控時,作為父母的我們不免感到手足無措。會不會覺得尷尬?會否擔心朋友認為自家孩子「缺乏教養」?是立刻制止孩子的哭鬧,還是讓她宣洩完再處理?那一刻,我與丈夫對視一眼,決定遵循一個原則:先處理情緒,再處理問題

我輕輕牽著長女的手,帶她到廚房,給她一個安靜的空間釋放情緒。看著她淚流滿面,我蹲下來與她平視,用溫和的語氣說:「我知道你很希望有更多時間找到好位置,但規則不能改,你感到很失望,甚至有些不滿,因為對方沒有遷就你,對嗎?」

聽到這句話,她哭得更厲害,因為我說中了她的心聲。作為一位亞洲母親,我明白我們常急於「教導」,但那時我選擇先接納她的情緒,讓她知道我理解她的感受。我抱著她,與她一起深呼吸,慢慢引導她平復心情。

溫柔的安撫:幫助孩子學會冷靜

在這場情緒風波中,我抱著家姐,與她一起深呼吸,輕聲數著:「吸氣……呼氣……」幾分鐘後,她的哭聲漸漸平息,開始能與我對話。我對她說:「我知道你很想贏,捉迷藏很刺激,但規則是大家一起定下的,遵守它們才能讓遊戲公平。」

當她冷靜下來,我們開始討論「尊重」和「遊戲精神」。我告訴她,在朋友家中玩耍,尊重主人家是非常重要的,這是一種禮貌。同時,玩遊戲的樂趣在於過程,而非一定要贏。她聽後點了點頭,雖然仍有些不甘,但情緒已平靜許多。

育兒心得:平衡情緒管理與親子溝通

回想這件事,我認為作為在職父母,在忙碌的生活中面對孩子的情緒失控是一大挑戰。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,分享給同樣忙碌的你:

  1. 先處理心情,再處理事情:孩子情緒激動時,無法接受任何教導。先給他們一個安全的空間,認同他們的感受,幫助他們平靜。
  2. 用溫柔的語言建立連結:一句簡單的「我知道你很失望」,能讓孩子感到被理解,從而更願意與你分享內心。
  3. 教導尊重與遊戲精神:通過遊戲,教孩子尊重規則、接受輸贏,這是人生中重要的課題。
  4. 同理心是最好的橋樑:父母不需要急於「解決問題」,陪伴與理解往往比教條更有效。

溫柔陪伴,就是最好的身教

回頭想想,孩子每一次的「情緒爆發」,其實都藏著一份禮物——它讓我們有機會教他,如何面對不如意,如何尊重別人,如何在群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。

而我們自己,也在學習:

  • 不因尷尬而急於壓制孩子
  • 不因外界眼光而忽略孩子真正的需要
  • 更不忘提醒自己,孩子需要的,是情緒被理解後的引導

所以,下次再遇到「在人地屋企爆哭」的情況,我會深呼吸,記得先處理心情,再處理事情。因為情緒安放好了,理性才有空間進來。

孩子的哭鬧,往往發生在最「不方便」的場合。但這就是育兒的日常,不完美卻最真實。

在那個哭聲震耳的瞬間,我選擇溫柔,而不是急躁。因為我知道,這樣的陪伴,才是她未來面對世界時最堅實的力量。

zh_HKChines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