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六早上八點,家姐和弟弟已經醒了。爸爸出門運動,家裡只剩媽媽我一個人。儘管昨晚又是忙到深夜才睡,但一聽見他們蹦蹦跳跳的聲音,我還是撐著身體爬起來。
左手陪家姐玩機智星星,右手陪弟弟玩機智蜜蜂,腦袋一邊還在思考中午吃什麼、下午怎麼趕課程。這是我們家庭的週末日常——熱鬧、忙碌、還有一點點混亂。
一小時後,我們照舊準備出門學鋼琴、上畫畫課。這些課程,全都是家姐自己選的,興趣濃厚,並不是那種「為了贏在起跑線」而安排的才藝班。平日放學後她太累,我們特意把興趣課程排到星期六,為的就是讓她可以舒服地學習。
但就在這個週六早上,事情出現了轉折。
家姐忽然大發脾氣,一邊哭一邊大叫:「我最討厭星期六了!為什麼每個星期六都要這樣忙!」甚至把遊戲棋猛地推開,神情氣憤、態度粗暴,完全不像平常的她。
說真的,那一刻,我真的也火了。
所有思考過的安排、無數次的調整、用心的規劃……原來在她眼中全都不值得?媽媽心裡的委屈和怒火一觸即發。
但我忽然想到一幅曾經看過的畫:孩子面對情緒時,就像一艘在狂風巨浪中的小船,他們無法控制自己,只能任由情緒翻騰。而我們父母,正是那片可以讓船隻靠岸的大海。我們的情緒,會決定他們的航向。
我深呼吸了五次,沒有罵她,而是用平靜的語氣說:「媽媽知道你現在很不開心,我們慢慢講,好嗎?」
這時候爸爸剛好回家。他也以平靜的語氣和家姐聊起來。他說,也許她覺得週六太忙,是因為最近放暑假,平日變得清閒,相對下星期六才顯得緊湊。但家姐不認同。他又提議重新安排,把課堂改回平日放學後上,但家姐還是搖頭拒絕。
這段沒有交集的對話像是無解的繞圈,每個人都說出自己的想法,但就是碰不到對方心底的答案。
這天,我感到異常沮喪。為什麼我們那麼努力安排好的生活,孩子卻一點也不領情?我們做錯了嗎?到底哪裡出了問題?
一直到了晚上,孩子們入睡後,我靜靜想了又想。
忽然,我明白了。
家姐所討厭的「星期六」,也許不是指課程本身,而是整天沒有「和我們在一起」的時間。她要的不是不上課,她要的是能夠玩,能夠黏著爸爸媽媽,能夠像平常一樣自在地傻笑、聊天、說故事。
她說「討厭星期六」,其實是在說「我想你們陪我」。
原來,這就是她珍惜我們的一種方式。而我,差點錯過了她遞出的那份「我需要你」的訊號。
隔天,我重新找家姐談。這一次,我換了一個方式:「如果我們有一整天都可以玩,不用上課,你最想怎麼安排?」
她眼睛亮了,滔滔不絕地說著:「我們可以一起砌 LEGO、去公園野餐、玩桌遊……」我知道,我接通了她的頻道。
下星期的課程,我們決定暫時調堂。不是因為學習不重要,而是因為關係更重要。我深信,唯有孩子心裡被愛填滿了,她才有力量再去探索世界。
給所有工作中的爸爸媽媽:
教養不是一步到位的成功劇本,而是一場場用心走過的對話。
情緒來了的時候,請先暫停,深呼吸五次。
去理解那一句「我討厭」背後真正的意思。
孩子最需要的,不是滿滿的課程表,而是能夠和你連結的時光。
而我們,也需要給自己一點空間,放下「完美父母」的壓力,學會陪伴與傾聽。
這篇文章,獻給所有努力中、情緒中、愛孩子到快要爆炸的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