晚上回到家,家姐一臉悶悶不樂地跟我說:「媽咪,兩個好朋友來到我家,只顧著一起玩,根本沒理我。」聽到這句話,我的心揪了一下。作為一個在職媽媽,每天忙碌於工作和家庭之間,聽到孩子這樣的傾訴,總是特別心疼。她的小小世界裡,友誼的波折就像一陣突如其來的風,讓她感到無所適從。
小圈子的失落:孩子的社交難題
家姐的兩個好朋友住在附近,平時我們常邀請她們來家裡玩耍。平常因為興趣班的時間表,大家只能輪流邀請一位朋友來,但暑假時間寬鬆,終於可以讓三個小女孩聚在一起。我本以為人多會更熱鬧、更開心,誰知這次聚會卻讓家姐感到孤單。
那天我不在家,無法親眼看到事情的經過,也無從判斷誰對誰錯。但其實,孩子之間的相處,從來不是非黑即白的對錯問題,而是關於彼此的互動與感受。家姐說,兩個好朋友一見面就像「磁石的兩極,緊緊吸附在一起」,完全容不下她。這句話讓我既好笑又心酸——孩子的小世界裡,這些小圈子有時真的像個無形的牆,讓人無從插足。
作為一個兩孩之母,我深知孩子的情緒需要被看見和理解。面對這樣的友誼問題,我們作為父母該如何引導孩子,讓她們學會處理這些小圈子的挑戰呢?我覺得,陪伴孩子走過這些時刻,不僅是解決當下的失落,更是幫她們學會如何與人相處,成為更溫柔而堅強的人。
陪伴與引導:三個溫柔的步驟
1. 化被動為主動,勇敢表達自己
當孩子感到被冷落時,我們可以教她們主動出擊,用簡單的語言去融入朋友的遊戲。我常常跟家姐說:「如果妳想加入,不如試試問問她們在玩什麼?」我會教她一些「萬用句」,像是:
- 「你們在玩什麼?我可以一起玩嗎?」
- 「看你們笑得好開心,可以跟我分享一下嗎?」
- 「不如我們一起玩『123紅綠燈』吧?」
這些簡單的句子,不僅能幫助孩子表達自己的意願,也能讓她們在社交中更有自信。親子溝通的關鍵在於,讓孩子學會用語言打開自己的小世界,而不是默默等待被邀請。
2. 接受暫時的拒絕,給彼此空間
如果朋友還是只顧自己玩,怎麼辦?或許對方只是當下更想兩人玩,或者不喜歡某個遊戲。這時候,我們可以鼓勵孩子先給自己一點空間,做點自己的事情,比如畫畫、看書,然後再試著提出一起玩的建議。這樣的做法能讓孩子學會尊重別人的節奏,也保護自己的情緒不被過分影響。
我曾跟家姐說:「有時候朋友只是需要一點時間,妳可以先做自己喜歡的事,然後再試試看。」這樣的引導,讓她明白,友誼不是強求,而是需要耐心和理解。
3. 認同情緒,引導孩子找到解決方法
如果到最後,朋友還是無視她的存在,作為媽媽,我們首先要做的,是認同孩子的感受。家姐那天低著頭說:「我好失望,為什麼她們不理我?」我抱著她,輕聲說:「我知道妳現在一定很難過,覺得被忽略了,對嗎?」
接著,我會試著幫她理解對方的角度:「也許她們只是太投入自己的遊戲,忘了邀請妳。」最後,我會問她:「妳覺得有什麼方法可以讓下次更好呢?」這一步很重要,因為它讓孩子學會自己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。
在家姐的例子裡,她最後說:「要不以後只請一個朋友來玩,不然就約多一點朋友去遊樂場,這樣大家比較容易玩在一起。」聽到她的想法,我真的覺得好感動——這次的失落,彷彿讓她更懂得如何去經營自己的小圈子。
從失落中成長:成為更溫柔的人
這次的經歷,讓我想起自己小時候也曾面對過類似的小圈子問題。那種被冷落的感覺,真的很不好受。但現在回頭看,那些小小的失落,其實是成長的養分。它們讓我們學會如何去愛、去理解,也讓我們更珍惜那些願意接納我們的人。
作為一個在職媽媽,我知道我們不可能時時刻刻陪在孩子身邊,解決她們的每一個難題。但我們可以做的是,給予她們溫柔的陪伴,教她們如何用自己的力量,去面對友誼中的風風雨雨。或許,這次的失落,正是家姐人生中一堂寶貴的課,讓她成為一個更懂得思考、更溫柔的人。
親子關係的美好,在於我們能和孩子一起成長。當我們用心傾聽、溫柔引導,孩子的小圈子終會找到屬於她們的溫暖角落。希望每位爸媽都能在忙碌的生活中,找到一點時間,陪孩子走過這些小小的心事,一起迎接更美好的明天。